资讯动态
关注“广东科技”
关注“广东软科学”
政务动态
转发:广州市科技局
近日,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包干制”改革试点有三个“突破”:取消预算编制、经费由项目负责人自主使用、项目验收无须经费审计报告。
创新是第一动力,广州在科技创新上不甘人后、持续发力,创新能级不断提升。广州科技创新水平如何,两组数字告诉我们:201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州获奖136项,占总奖项数的76%;2019年,广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09家,总数达到12100家,同比增长2.59%。成绩来之不易,有赖各方努力,科研投入功不可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为例,单个项目财政支持经费达1000万元以上。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州科创活力,持续提升广州创新能级。
一位科研工作者曾经这样形容科研经费“包干制”:原来只能用来买“酱油”的钱,现在可以用来打“醋”了。现实生活中,用买“酱油”的钱打“醋”不是很正常吗?可是,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两者是不能随便混的,混了是会犯错误的。科研项目在申请之初,科研人员必须制定经费预算报告,明确支出类别和比例,预算一旦提交就难以更改。非但事前严管,事中、事后都有相应的管理规定,不能稍有逾越。
杜绝经费浪费、防范科研腐败,将科研经费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这本身没有错,只不过管理制度太过刻板、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与科研活动不相匹配,让科研人员苦不堪言。以一个化工科研项目为例,课题还没开始,就要让他先填写项目需要多少支试管、多少种试剂,可能吗?严格按照类别支付,导致有的类别“吃不饱”,有的“撑死”,钱花不完的就乱花。更严重的是,为了不违反管理制度,科研人员被逼成“会计”,在无穷的报表上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些方面的时间多了,科研的时间就少了。
“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成为各方共识,这一精神落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就是要让制度为科研服务,而不是掣肘。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通知,要求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经费“包干制”,就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放管服”改革。这要求相关管理部门,“放”要放得开,不要有太多的顾虑;“管”要适度,别用“一抓就死”的老办法;“服”要到位,别一“放”了之,连服务也不给。
千呼万唤始出来,科研经费“包干制”终于落地了,这是对科研人员的充分信任,科研工作者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方能让好制度不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