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关注“广东科技”
关注“广东软科学”
要闻动态
转发:南方日报
4日12时,经过连续10小时的精心施工,世界最大跨径海中悬索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首个巨型钢吊箱成功下放到位,这意味着深中通道建设正顺利推进中。未来,从中山出发,30分钟即可到达深圳宝安机场,一小时内通达周边四大机场和深水港。 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一系列超级工程构建起粤港澳立体交通基础设施,不仅激活粤港澳大湾区内11座城市的交通脉搏,更为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插上腾飞的翅膀。 互联互通打开全面对外开放的新空间。在今年5月底举行的广东省—苏黎世州金融圆桌会议上,来自苏黎世的金融家们特别关注粤港澳金融对外开放的政策。在他们看来,外资金融机构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握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新机遇。 5日,我省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及《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现粤港澳开放资源融合、开放优势互补、开放举措联动,引领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内联外通、开放共融,一个由交通基础设施先行、投资贸易金融等全面融合的大开放格局正在打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大未来。 01 “便利湾区”逐渐形成 2020年大湾区内地轨道交通里程2400公里 4月28日,南沙大桥海鸥岛收费站、番莞高速一期开通,标志着南沙大桥全面通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交通枢纽,南沙大桥直接连通“黄金通道”广深高速,将使大湾区互联互通再上台阶。 去年,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打通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快速通道。而在不久的将来,在珠江这条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水道上,又将有两条新的跨江通道屹立两岸:广州南沙区龙穴岛上的工厂内,一节节海底隧道沉管的钢壳正在紧张有序地生产,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的深中通道已经进入整个项目最难的“沉管隧道时光”;连接江门和珠海的黄茅海大桥,工程可行性报告顺利通过评审,将在明年正式开工建设,将与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黄埔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以及正在进行前期筹建的莲花山过江通道等,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跨江通道。 港珠澳大桥的通车打通了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快速通道。图为港珠澳大桥。 刚刚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对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给出了明确的规划:“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推进跨珠江口通道建设,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等既有通道作用,科学谋划新的过江通道,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轴带。” 一条条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公路建起来,也带动金融的互联互通加快提速。港珠澳大桥联通三地的同时,金融支付的小小变化也推进了三地金融互联互通进程——自收费站全部缴费通道均安装移动支付受理设备,司机可使用银行卡或手机闪付、扫描二维码等多种方式支付通行费。来自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末,港珠澳大桥过桥收费移动支付交易7.2万笔、金额1059万元,有效满足了往来三地车辆便捷快速通行的需求。人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支付便利化举措不断推陈出新,香港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试点、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业务、粤港跨境电子直接缴费业务等创新业务广泛覆盖企业经贸往来及民生服务,推动粤港澳“便利湾区”逐渐形成。 跨境移动支付的加速布局是三地金融市场融合的一个缩影,更多的互联互通举措正推动三地金融市场的融合。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率先建成并运行粤港联合票据结算系统、粤港外币实时支付系统、粤港跨境缴费通系统等区域性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并面向港澳两地大力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推动建成粤港澳间多币种、全工具、全天候的现代化支付结算通道,构建了安全、高效、便捷的跨境资金转移“高速公路”。截至2019年5月末,广东省内共有8946家银行机构加入大额支付系统,支持跨境支付结算;492家银行机构接入区域性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开展粤港联合结算业务。 《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让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路径更加清晰,未来更加可期:将推进跨境电子支票联合结算、跨境电子账单直接缴费、支付工具跨境使用等金融服务创新;推动建立大湾区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出台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的具体措施;构建服务大湾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流转的金融基础设施平台等。在交通方面,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实现轨道交通通车里程2400公里,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000公里。 02 打造外资强磁场新高地 2020年外商投资备案时限1个工作日 要素流动提速,开放发展的崭新机遇吸引着外资的到来。在广州生物岛上,默克广东创新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中,并将在今年9月投用。在南沙,瞄准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世界500强企业、日本电装将增资20亿元在此建华南新厂区。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继续在自贸试验区进行开放试点。图为南沙自贸试验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中国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扩大开放,为苏黎世州进一步深化与广东金融合作带来重大机遇。”苏黎世州州政委员恩斯特·施多克在广东省—苏黎世州金融圆桌会议上表示,希望能充分发挥苏黎世州金融机构国际化的业务优势,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地发展大湾区区域共同金融市场,引入更多境外资金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任务表。其中,包括到2020年,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备案办理时限压减至1个工作日以内,开办企业时限控制在4个工作日以内。 “在瑞士,我们有个说法:一个花园里面,把土壤耕耘好,作物才能茁壮成长。”恩斯特·施多克表示,便利外商投资的政策就是外商愿意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土壤。广东允许外商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国际海上运输等9个领域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取消在广东设立的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支持外国银行在广东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等政策回应了外商在市场准入、财税、用地等方面的关切,含金量高,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进入广东。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近年来,广东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外资巨头抢滩布局。以2018年为例,广东新设或增资合同外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达107个,多个百亿美元级外资大项目密集落户或动工。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投资100亿美元,在惠州建设化工综合体项目、LNG接收站项目。在业内人士看来,大手笔投资是对中国发展前景的看好,也是对广东优化营商环境、扩大改革开放的肯定。 百亿美元外资大项目快速推进是广东吸引外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注脚,其背后是我省主动对标全球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为了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硬件设施和软环境的提升计划都写进了《三年行动计划》。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将要进一步推进投资便利化及促进贸易自由化,如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继续在自贸试验区进行开放试点等。同时还将推进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实现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4亿人次。 03 立起全面开放新支点 2020年自贸试验区新注册港澳企业1.2万家 恒生中国深圳分行行长吴崇溱是香港人。他的湾区生活轨迹是这样的:早晨,从香港出发来到深圳出席论坛,随后回到香港的办公室参加会议;下午在深圳拜访客户,晚上回到香港的家中……由内联外通带来的融合加速,使得吴崇溱如今需要定期来往两地工作学习,以便准确快速地理解大湾区内客户的不同需求。 7月5日,广发银行信用卡率先开通了港澳人士申办信用卡的“绿色通道”,多名在深圳前海创业的香港青年成功申请到了第一张中资银行信用卡。“香港一地,每天往返内地就有70万人次之多,庞大的信用消费需求随之衍生。”广发信用卡中心总裁助理吕胜男表示,港澳人士在内地工作生活会有消费、车贷、房贷需求,但他们在境内的信用体系几乎是一片空白。开通信用卡申请绿色通道,不仅可以让港澳人士跟内地人一样享受信用卡带来的信用消费生活便利,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他们积累境内的个人信用记录,给未来的贷款、投资需求增加便利。 粤港澳共同发力建设大湾区,正在推动形成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以金融业为例,在机构互设方面,港资银行已实现在广东所有地级市全覆盖,粤港合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粤澳共同设立合作发展基金。在利用国际资本方面,广东赴港上市企业超过230家,深港通、债券通等金融互联互通渠道不断发展和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的协同发展正在涌现三大机遇。”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一是大湾区居民跨境资产配置需求旺盛,高净值人士越来越认可多区域、多币种、多形式的跨境多元化资产配置;二是企业跨境融资需求旺盛,香港的上市制度改革带动越来越多的大湾区企业到香港上市;三是增强粤金融机构对接外部市场、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如果说《规划纲要》绘制了世界级湾区引领对外开放的蓝图,那么《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则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探索建立高标准贸易规则方面如何落子。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注册港资、澳资企业数量力争达到1.2万家;全面放开港澳居民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大湾区内地力争实现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达到50%…… 粤港澳大湾区扬帆起航,也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成为中国推动全面开放的一个新的支点。根据《实施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推进“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比重力争达到14%。同时,将强化对重点国别和地区的招商引资。